家庭是社會的細胞,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。家風好,就能家道興盛、和順美滿;家風差,難免殃及子孫、貽害社會。為進一步推動家風建設,營造崇德向善、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,“灌云清風”自今日起,推出“清風傳家 嚴以治家”專欄。旨在通過講述楷模事跡、廉潔家風、典型案例,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明大德、守公德、嚴私德,持續(xù)增強“不想腐”的自覺,堅決同各種不正之風和腐敗現(xiàn)象作斗爭。
本期推送的是李保國的家風故事。
李保國
太行深處有人“家”
古有愚公移太行,今有楷模拔窮根。
每年深耕基層200多天,傾注畢生精力和情感,“太行山上的新愚公”李保國以深山為家,謀一方發(fā)展,帶一方致富,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共產黨人無私的為民情懷。
李保國曾說過:我有三個家,一個是常住的,在幾個主要幫扶基地;一個是流動的,在那輛越野車上;一個是永久的,在河北農業(yè)大學家屬院。這三個家中蘊含了李保國無私奉獻、心系群眾、扎實苦干的一生。
哪兒最窮最苦,他就在哪兒安家
河北省邢臺市前南峪村,土層薄、不涵水,土壤瘠薄、有機質少,再加上干旱少雨,基本上年年種樹不見樹,年年造林不見林。為了摸清當?shù)厣絽^(qū)的“脾氣秉性”,23歲的李保國上班不久,就和同在河北農大林學院工作的妻子郭素萍,把家搬進了前南峪半山腰黑黢黢的石頭房,就此扎根安家。
白天,幾個饅頭一壺水,山當餐桌地當炕,他們躺在地上吃干糧。夜晚,倆人在煤油燈下分析數(shù)據(jù),苦思冥想破解之道,鼻孔經常被油煙熏得黑黑的。夫妻倆不分晝夜地奔波在山里,根本無暇顧及遠在保定的家。不得已,他們只好把年邁的母親和一歲多的兒子李東奇也接到村里,一住就是4年多,成了地道的“山里人”。李保國的課題叫小流域的綜合治理,村民因此親昵地管他的兒子叫“小流域”。
“有個事到現(xiàn)在提起來我都難受?!惫仄颊f,有一次學校領導到山里來看他們,走的時候,兒子爬上了人家的車,哭著喊著說要回保定,想上幼兒園,“沒辦法,我只好硬把孩子拽了下來?!?/p>
辛苦無法想象。除了家庭的困難,改造大山的每一個設想落地,都異常艱辛,有時甚至會有生命危險。
20世紀80年代初,李保國夫婦帶著孩子扎根前南峪。
開溝需要爆破。當時條件有限,他們用的炸藥都是手工制作,不僅要自行確定原料配比,還要在農村殺豬用的大鍋里炒制。炸藥用量多少,關系開溝深淺是否適宜。每放一炮,李保國都要仔細測量,記錄數(shù)據(jù)。有一次,他和同事在一片山地上安了幾十眼試驗炮,隨著一陣悶響,炸點連續(xù)按計劃成功爆破。在大家的歡呼聲中,細心的李保國發(fā)現(xiàn),有一個炮眼沒響。“問題出在哪兒呢?得去看看!”他快步走出了掩體。“危險!”同事在他身后大聲呼叫。已經走出去的他停下來,對大家擺擺手,然后繼續(xù)走向那枚啞炮。他扒開啞炮附近的松土查看,不時在攜帶的數(shù)據(jù)本上寫寫畫畫,最終安全拆除引信時,后背的衣服已經濕透。
監(jiān)測雨量也是個辛苦活。郭素萍回憶道:“當時只要下雨,特別是下暴雨,無論白天黑夜,我們都得趕緊往外跑,檢查自記雨量計,在溝口觀測堰記錄水流高度、流速并取水樣。雨越大,越要拼命跑,因為暴雨下得快收得快,一會兒就沒了……”
在前南峪村,李保國夫婦一待就是15年。他們用理論和技術,將干旱山地種上了蘋果、板栗、核桃等高效經濟林,使窮山村成為太行山區(qū)一顆璀璨的明珠,獲得了聯(lián)合國“全球環(huán)境保護五百佳”提名獎。
前南峪村的問題解決后,李保國找到村支書郭志成,對他說:“我得去別的地方別的山里了。你知道我的脾氣,我是哪兒窮往哪兒鉆,哪兒窮往哪兒跑?!?/p>
李保國向村民教授核桃高接換優(yōu)技術
1996年,50年一遇的暴雨重創(chuàng)邢臺西部山區(qū),在“無雨渴死牛,有雨遍地流”的內丘縣崗底村,200多畝耕地和村里的廠房設備全被大水沖毀。一片狼藉中,李保國帶著郭素萍又把家搬到了這里。20多年后,崗底人還記得,這位大教授當年幾經轉車、自帶被窩卷來到了村里,住的是村委會的石板房。
崗底富了,李保國又把家搬到了臨城縣城北的狐子溝,這里是最難開發(fā)的太行山干旱丘陵崗地。他帶領課題組成員確立開發(fā)策略,選種了早實薄皮核桃。用了10年時間,使過去的荒崗變成了“搖錢樹”,培育出全國知名的“綠嶺”核桃。
在太行山區(qū),李保國不像個教授,更像個流動工,在前南峪、崗底等地做“長工”,又在各地打“短工”;哪里需要,就去哪里,住在那里。
風吹在山林的時候,你在左右
回憶起在窮山溝里四處安家的經歷,郭素萍說:“他這個人性格倔,認準的事情,會一直干到底,任何人說了都沒用。認識他這么多年,一點沒變?!?/p>
既是大學同學,也是生活伴侶,更是工作搭檔,結婚35年,李保國和妻子郭素萍相伴著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。
這些年,越野車上那個流動的家,對李保國來說越來越重要。雨靴、草帽、衣服、工具包,空間不大的后備廂,塞得滿滿當當。中午把后座放平,稍微躺一會兒,緩解一下疲勞。一年行程約4萬公里,除了完成學校的教學任務,李保國幾乎天天奔波在路上,上車當司機,下車當勞力。
考慮到李保國長期出差和經常下鄉(xiāng),河北農大在很早之前就要給他配專職司機,但李保國婉拒了學校的好意?!斑€是自己開車好,方便工作,說走就走。何況我天天上山下鄉(xiāng),鐵打的司機也受不了?!?/p>
這輛越野車,就這樣成了李保國的家。平日里,李保國開車往返奔波在各個幫扶基地,郭素萍就坐在副駕駛的位置,替他接電話、打電話,把藥準備好,看著他吃下去。“我阻攔不了他繼續(xù)拼命,只能跟在他的身邊照顧他?!惫仄颊f。
結婚這么多年,李保國忙于工作,很少給郭素萍過生日,郭素萍對這些也并不在意。2014年11月的一天,郭素萍突然接到李保國發(fā)來的“生日快樂”短信,又驚又喜?!霸趦鹤觾合眿D的提醒下,他終于記得跟我說聲‘生日快樂’?!惫仄颊f道,言語之間滿是幸福。
2015年在崗底村,正好趕上郭素萍的生日,村民買來了蛋糕和蠟燭,李保國像模像樣地給郭素萍過了一個生日。那天晚上,李保國十分高興地向大家回憶起他們戀愛時浪漫美好的大學時光,說到興濃處,他學著年輕人的樣子,把蛋糕上的奶油抹到妻子的臉上。閃閃燭光中,他的眼窩嘴角都是笑,郭素萍和大家的眼窩嘴角也都是笑……
“保國有溫情的一面。對老人,他特孝順;對晚輩,他特慈愛;我們夫妻間,別看他脾氣急,說話沖,但對我是從心里惦念著。”郭素萍說。
因為常年奔波,生活沒有規(guī)律,再加上高強度的工作,1998年李保國患上了重度糖尿病。2007年,重度疲勞性冠心病又纏上了他,經北京多家權威醫(yī)院診斷為血管彌漫性堵塞,已無法進行常規(guī)支架或搭橋手術,只能多休息、保守治療。這之后,李保國帶著十多種藥,還是照樣往山里跑,他去世前的4個多月,在家的時間總共不到10天。
“保國走了,我得繼續(xù)干下去。”李保國去世后,郭素萍接過了他未竟的事業(yè),繼續(xù)行走在丈夫奮斗過的田間地頭。她和丈夫留下的20多人的科研團隊,成立了“李保國扶貧志愿服務隊”?!拔也粫_車,車里這個家沒有了。有時候學院或者團隊要開車送我去,但那太麻煩了,又浪費。能自己去的地方,我都是自己去。”李保國雖然不在了,但是一些習慣和堅持在郭素萍身上留了下來。
“我沒有教學任務,每年300多天都在果園教果農技術。”郭素萍立志和丈夫一樣,堅持“干到動不了那天”。李保國生前致力于把太行山區(qū)開發(fā)的一些成熟模式推向更多地方,如今,在郭素萍和科研團隊的指導幫助下,河北灤平縣以“小國光”為主的6個精品蘋果園全部完成苗木定植,國內最大的樹莓組培室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紅樹莓育苗;江蘇睢寧魏集鎮(zhèn)種上了2000畝核桃……
2018年6月,一部以李保國為原型的電視連續(xù)劇《太行赤子》在央視熱播,郭素萍說,她最喜歡片尾曲中的那句“風吹過山林的時候,仿佛你在左右”?!爸挥谢氐侥切┥酱寤?,我才會有‘回家’的感覺。只有走在科技扶貧的路上,才會覺得保國沒有離開,還在我的身邊。”郭素萍說。
千萬個他又在大山深處安家
李保國和郭素萍常年跑在幫扶路上,兒子李東奇從小學到高中,都是一個人上學,一個人做飯、做家務,等到李東奇結婚生子后,李保國和郭素萍卻依然還“在路上”。受家庭影響,李東奇很早就在心理上成熟起來,養(yǎng)成了獨立的個性和能力。對父母因為忙于扶貧而疏忽家里,李東奇并沒有埋怨,而是努力做好自己,給予父母精神支持。有一次李保國在平山縣參加河北省婦聯(lián)舉辦的活動,李東奇特地帶著妻子和孩子從保定趕到現(xiàn)場去見父親。小孫子一見到李保國,馬上趴在爺爺肩膀上,黏著不下來。流血流汗的八尺男兒,抱著孫子流下了眼淚。在活動現(xiàn)場,主持人請他對家人說幾句,李保國很不好意思,可最終還是“擠”出了自己長久以來壓在心底的愧疚:“老婆、兒子,我愛你們,我這輩子最愧對的就是你們。對不起!”
與李東奇只能偶爾見上父母一面相比,李保國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同樣致力于扶貧農業(yè)的學生。由于經常跟著李保國夫婦在田間奔走,學生們在耳濡目染之下,也以另一種方式傳承了這對扶貧伉儷的優(yōu)良作風。
陳利英是河北農業(yè)大學林學院1999級本科生,從本科畢業(yè)實習開始,一直跟著李保國從事核桃種植與研究,如今已經成為核桃種植方面的專家。因為常年在地里奔走,皮膚被曬得黝黑,她穿著一身迷彩服,腳蹬一雙土膠鞋,走路生風,從她身上仿佛能看到李保國的影子?!拔沂抢畋蠋熓职咽纸坛鰜淼膶W生,李老師走了,我就想著把這片核桃林看好,別的啥都不想?!标惱⒄f。
在河北農大略顯擁擠的教師辦公室里,李保國的辦公桌還維持著原樣?!翱偢杏X他就是又下鄉(xiāng)去了,還要回來的?!崩畋闹纸淌邶R國輝說,“老師常說,農民急需的技術就是我們科研的方向,要多搞‘雪中送炭’的技術,不做‘錦上添花’的文章?!?/p>
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李保國以嘉木之姿,立起了學生們做人、治學的標桿,在他的引領下,他的學生、同事開始越來越多地走進大山,扎根農村。四年多來,直接參與“李保國扶貧志愿服務隊”的師生達6萬人次,平均每年深人貧困村走訪3000多人次,為山區(qū)群眾脫貧增收致富作出了巨大貢獻。
位于邢臺市臨城縣綠嶺核桃基地的李保國科技館。
“雖我之死,有子存焉;子又生孫,孫又生子;子又有子,子又有孫;子子孫孫無窮匱也。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正是在李保國“太行精神”的熏陶和指引下,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踏遍萬千溝壑,奔波于實驗室和大山,無怨無悔、不計報酬地投身太行山,為山區(qū)人民創(chuàng)造了數(shù)以億計的經濟效益。
來源:網(wǎng)絡